攸县香干:一方豆干里的湘魂
2024-10-24 15:21:1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皮宇 | 作者:陈露莹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38

在湘东的炊烟里,有一种味道穿越时空,成为攸县人民共同的味觉记忆——那便是攸县香干。这片位于罗霄山脉西麓的土地,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气候,孕育出了这道被誉为“湘菜一绝”的地方美食。攸县香干不仅是一种食品,更是一张文化名片,承载着攸县人的智慧与乡愁。

攸县香干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。相传当时攸县境内多产优质黄豆,民间巧妇为延长豆制品保存时间,尝试用各种香料腌制豆腐,意外发现经炭火烘烤后的豆干别具风味。经过世代改良,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攸县香干制作工艺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香干因富含蛋白质且易保存,成为攸县人民重要的营养来源,也是逢年过节招待宾客的珍馐。

制作攸县香干的工艺堪称一门艺术。老师傅们坚持古法制作,从选豆到成品需经过十二道工序。首要的是精选本地“八月黄”黄豆,这种黄豆颗粒饱满,蛋白质含量高。用鸾山泉水浸泡六小时后,用石磨细细研磨,保留豆子的原香。点卤是关键环节,采用特有的井盐卤水,使豆腐凝固得恰到好处。

最见功力的是烘烤环节。将压制成型的豆干放入特制竹篾,用谷壳、花生壳等慢火熏烤七天七夜。期间要不断调整火候,使香干均匀受热,慢慢吸收果木的香气。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十几种香料配制的秘方卤汁文火慢卤,让味道彻底渗透每一寸肌理。

攸县香干的独特,首先在于其色泽:外表棕红油亮,内里金黄如玉。手感弹性十足,对折而不断。入口先是感受到恰到好处的韧性,随之而来的是豆香、料香、烟熏香三重味道在舌尖绽放。细嚼之下,咸中带甜,辣中有鲜,余味绵长。这种层次丰富的口感,源于攸县特有的微生物环境和制作工艺,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。

在攸县人的生活中,香干早已超越普通食材的范畴。清晨,一碗香干粉唤醒沉睡的味蕾;正午,香干炒肉是下饭的绝配;夜晚,一碟凉拌香干佐酒话家常。逢年过节,香干更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美味。外出求学的游子,行囊里总会塞上几包母亲亲手准备的香干;远赴他乡的务工者,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家乡味道。香干成了连接乡情的纽带,凝聚着攸县人对故土的眷恋。

随着湘菜走向全国,攸县香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当地政府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制定标准化生产工艺,既保持传统风味,又确保食品安全。老字号作坊与现代化食品企业并存,满足不同消费需求。如今,通过电商平台,攸县香干可直达全国各地,甚至漂洋过海,成为海外湘籍游子的慰藉。

然而,机械化生产与传统工艺的平衡成为新的课题。老师傅们坚持认为,只有慢工细活才能做出真正地道的攸县香干。他们担心年轻一代不愿继承这门辛苦的手艺,导致传统技艺失传。为此,当地开设了非遗传承班,邀请老艺人授课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。

走在攸县的老街上,香干作坊飘出的烟火气依旧氤氲。老师傅翻动烤架上的香干,动作熟练如舞蹈;刚出锅的香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,吸引着过往行人。这场景日复一日地上演,仿佛时光在此停留。但细看会发现,作坊里多了年轻人的身影,他们用直播带货的方式,将父辈的手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。

攸县香干的味道,是山的厚重、水的灵动、人的智慧共同酝酿的结果。每一片香干里,都藏着攸县的山川风物与人文故事。它不只是一道地方美食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,一种生活态度,一种乡愁寄托。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攸县香干依然保持着慢制作的匠心,提醒着人们:最珍贵的味道,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用心的守护。

当夕阳西下,攸县人家炊烟再起,香干的独特香气弥漫在街巷间。这味道穿越百年,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告诉我们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总有一些味道不会改变,总有一种文化需要传承。攸县香干,这一方小小的豆干,承载的不仅是味觉享受,更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与记忆。

责编:皮宇
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